明始亡于嘉靖_一_朱厚熜从勤政转变为怠政的原因

明始亡于嘉靖表面来看,仁阴公变是嘉靖皇帝朱户熜,由秦政到戴政的一个转折点。
然而,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嘉靖一朝的衰落根源,还是在于朱户熜本人明武宗朱护照驾崩以后,年仅十四岁的朱厚熜从湖北安陆赴京继承大位可想而知,这个没有执政根基,没有执政经验,没有执政团队的三无少年藩网,而于他帝王生涯的开端应该是迷茫和不自信的,而且还没有进入北京城,朱厚熜就遭遇了文官集团的第一次发难和下马威作为一个政治小白的朱厚熜对阵一群劳奸巨猾的朝廷重臣,他的表现无疑是令人钦佩的。
朱厚熜坚守住底线,并且取得了胜利。光明正大的进入北京城,坐上了那把龙椅。
只不过刚刚登基,朱厚熜又迎来了文官集团的第二次发难,然后就是历时三年的大礼义。
大礼义明面上是关于礼法的争论,实质上则是朱厚熜和文官集团在争夺政治话语权。
而在这个过程中,朱厚熜逐渐学会了为君之道。
虽然最终的结果是,朱厚熜击败文官集团坐稳了皇位,但其实朱厚熜从一开始就错了。
他选择同文官集团讲道理,从而被文官集团套进了他们最擅长的游戏规则之中。
细述朱厚熜之前的历代大明皇帝,他们最擅长的就是跳出文官集团的束缚,不用文官集团的规则和他们玩,让文官集团干着急瞪眼,却没有任何办法。
比如朱元璋想杀谁就杀,有没有理由不要紧,朱棣说,迁都就迁都谁反对,就贬恕谁。
朱厚钊想巡边就巡边压根儿都不会提前告诉文官集团,而朱厚熜却在一开始就和文官集团扯皮。
如果不是文官集团内部出现了一个叛徒,张聪给朱厚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朱厚熜最终还真不一定能够取得大力役的胜利。其实这也不能怪朱厚熜,因为他毕竟从小就没有接触过帝王教育。
他接受的是藩网教育。帝王教育和藩王教育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帝王教育学习的是外如内法,并辅之以道,侧重于治国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而藩王与普通人一样,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学习的是如何辅佐君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臣子,如何坚守三纲?
五常朱厚熜自幼接受儒家教育,熟知各种儒家经典被史书评价为同修身齐家治国之道。
所以由这一点来看,不知道该如何当皇帝的朱厚熜在和文官集团斗法的一开始就落了下层入了文官集团的套。
好在朱厚熜的智商足够高,他靠着自己的实战与思考,慢慢的琢磨出了为君之道。
只不过朱厚熜摸索出来的为君之道是片面的,他错把权谋当成了正道。
尽管慢慢懂了如何做皇帝,但朱厚熜终究还是被儒家思想彻底洗脑了。
所以我们就看到朱厚熜认为在文官集团的游戏框架内进行大礼仪,是理所当然的。
儒家说要亲贤臣远小人,朱厚熜就压制宦官集团,打压外戚勋贵重用。
杨廷和张聪和夏炎等正规科举出身的人来治国理政客观来说,朱厚熜执政的前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他推行新政限制土地兼并扩充人才储备朝会廷议经验。
他一字不落的参加减税,赈灾刑罚。他一丝不苟的去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让大明王朝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更是为之后隆庆万历两朝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期的朱沪通称得上是一位好皇帝。如果周后聪能够一直这样勤政下去,大明王朝极有可能会迎来一次真正的重行,只可惜朱户熜也是一个人。
如果他想成为儒家传统意义上的明君,那么就要面临着每天处理不完的政务。
朱侯熜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五年,是大明王朝在位时间第二长,但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试问,有哪一个人能够四十五年如一日的行政下去呢?
历史上有很多执政时间很长的皇帝,比如汉武帝刘彻唐玄宗李隆基,他们在前期也都取得了非常耀眼的功绩,但是到了后期则都开始了待政和享乐。
说白了,这是人的一种本性,该做的想做的都做完,做到了,那就该放松放松了。
结果长时间紧绷的嫌疑。一旦松懈下来,往往就再也收不回去了。
朱厚熜也不例外。他的锐气一经消磨,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政务的无尽厌倦和疲惫。
于是,朱厚熜就将大部分精力放到了真正能够让他开心的事情上去了,那就是求仙问道。
朱厚熜重信道教最开始是为了求子和健康。嘉靖十年,已经当了十年。
皇帝的朱厚熜皇后都换了两任,却依旧没有一个儿子。于是,他病急乱投医,开始祈求道家神灵开望能够保佑后妃倒教,龙子,便为自己叙病效灾。
朱厚熜对道教的这种追求还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嘉靖二十一年,仁阴宫变以后,朱厚熜将自己死里逃生的原因归结为重新道任是祖宗和神知,保佑了他甚至在宫变过去了八个月以后,朱厚熜还在他的生辰之际,特意举行了为期十天无比隆重的报恩大典仁阴公变,让朱厚熜找到了代政修仙的绝佳借口。
他以修养为名,直接搬出皇宫,住进了西院,从此不再上朝,不再接见群臣只和寥寥几个内阁,重臣保过密书来处理朝政。
从嘉靖二十一年开始,直到朱厚聪驾崩的二十四年时间里,他长期与群臣处于隔绝的状态。
总共只有三次上朝的记录,创下了历朝历代皇帝的代政之罪。
而朱厚熜待政的后果非常严重,最直接的就是造成了严嵩专权。
而严嵩则是踩着大明王朝第一位被下至诛杀的内阁首府夏言的尸体,才得以登上高位掌握大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