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留言问,曾国藩在一八六四年攻陷天津消灭太平天国以后,为什么不在他人生权利的巅峰时期,一举登基称帝推翻满清鞑虏恢复汉人江山呢?
实际上能提出这个问题,大体是因为不太了解。曾国藩因为背叛满清称帝建国这种事儿。
曾国藩既不想干,也不敢干,更干不了。咱们先来看看。
曾国藩在一八六四年掌握的权利。此时,曾国藩佣兵三十多万,加上他身为两江总督,截至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四省,尤其是这四省还是满清的京津令脉所在。
此外,直隶总督刘传佑明浙总督左宗棠出自湘军系统四川总督骆秉章和两广总督毛洪斌也和湘军关系密切。
全国十五名巡抚中,有七人属于湘西而担任各地官员的湘军将领,更是不计其数。
可以说,此时的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势力几乎把持了半个大清帝国,乍一看上去曾国藩强大的实力貌似足。
可以与满清朝廷分庭抗礼,而这也是很多朋友认为,曾国藩可以称帝建国的原因所在。
但事实上,尽管湘军名义上佣兵三十多万,但其中却派系临厉真正归属曾国藩指挥的大约只有十二万人左右,而嫡系部队更是只有曾国藩手中的五万人马,其他湘军各部跟曾氏兄弟或多或少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矛盾。
而对于这一点,不光曾国藩明白满清朝廷也是看得清清楚楚。
早在一八五四年,当湘军攻克武昌以后,咸丰皇帝就夸赞曾国藩一介书生竟然能够立下如此奇功。
然而,大学士齐俊早却说,曾国藩只是一个不在官位的侍郎而已,却能够迅速拉起一支上万人的队伍,这恐怕不是什么急兆。
咸丰听后深以为然,此后一直到死为止,他都是一方面让曾国藩打仗卖命,另一方面却故意不将总督巡抚等实权交给手握重兵的曾国藩,直到一八六一年,咸丰死后,慈禧等人才碍于时局,无奈之下,授予曾国藩截至四省军政大权。
但与此同时,为了压制曾国藩分化,湘军慈禧在湘军内部不断扶植曾国藩的反对派和敌对势力。
比如左宗棠,左宗棠虽然曾经是曾国藩的核心幕僚,但由于部分政见不合,左宗棠与曾国藩逐渐疏远,而慈禧却见缝插针在一八六三年破格提拔,左宗棠为闽浙总督,让左宗棠率领几万精锐,从曾宗藩回下的相军中分离了出去。
再比如,沈葆珍,沈葆珍是林则徐的外甥和女婿。一八六一年,在曾国藩的保奏下成为了江西巡抚。
然而,沈葆珍却在曾国荃领兵围攻天津前线,急需军需给养。
曾国藩为了筹措军饷急得夜不成寐时,曾原定移交湘军的贩书,江西离津全部扣除。
由此,曾国藩对沈葆珍怀恨在心。后来,为了报复沈宝珍的忘恩负义,曾国藩命令湘军故意露出安徽南部的广德和宣城防线,致使太平军长期直入江西。
从此以后,沈葆珍与曾国藩彻底绝交双方形同陌路。
所以在满清朝廷和慈禧等人的打压和分化之下,曾国藩尽管名义上号称节至四省,但实际到一八六四年的时候,浙江的左宗棠和江西的沈宝珍,曾国藩就已经无法控制了。
除此之外,在慈禧的扶持下,另一股意志祥军的势力,淮军也已经迅速崛起。
作为淮俊的创始人,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生,也给曾国藩做过幕僚。
尽管李鸿章没有像沈宝珍一样,与曾国藩公开决裂,但随着淮军的不断壮大,曾国藩也不得不对李鸿章忌惮起来,曾国藩不但要求李鸿章主动限制淮军的扩张,而且派心腹韩正国带着两个营的湘军进驻淮军监视李鸿章的一举一动,甚至于曾国藩还截留了四千名,本来要补充进淮军的新兵,擅自将他们贬入了湘军。
对此,李鸿章非常恼火,他对淮军的二号人物程学启抱怨说,湖南人鸡犬升天,克己人颇难出头。
然而,尽管曾国藩多番限制,但李鸿章还是在洋人的支持下,为淮军装备了洋枪洋炮,成为清军中装备最精良火力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已经可以和曾国藩的湘军势均力敌了。
与此同时,为了防范曾国藩的湘军造反满,清朝廷也一直在加强提防。
即便是在太平天国闹得最凶的时候,精营八旗十几万骑兵主力也一直驻守在北京纹丝不动。
除此之外,慈禧和一心为了提防湘军北进,在湘军西面派官文率领二十万大军扼守武昌,以控制长江上游派僧格林沁驻兵安徽湖北。
而在湘军的东面,则派了傅明阿率军镇守镇江扬州等长江下游地区,可以说对湘军形成了半包围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