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二十五岁参加红巾军四十一岁建立大名,用了十七年的时间,打败了天下群雄,从社会的最底层爬到了权力的最巅峰。
朱元璋身上最大的争议可能就是屠戮功臣这件事儿了。其实,善终的大名开国功臣人数是远远多于被朱元璋杀掉的开国功臣的朱元璋杀功臣主要是集中在两个大案里面,一个是胡惟邕案。
另外一个就是蓝御制朱元璋发动。胡惟庸案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所以在洪武十三年,胡文万爆发的时候,开国功臣们并没有受到波及。
所以朱元璋这时主要的目标是废除丞相制而开国功臣受胡惟庸牵连,真正大规模爆杀,是因为十年以后,李善长案的爆发到这时,朱元璋发现很多曾经忠心耿耿,随他打天下的功臣。
原来已经不再那么忠诚,所以朱元璋也就不再顾及当年的战友情分了。
至于蓝豫案,朱元璋的目的更是清晰明了,那就是清除骄兵汉将为黄太孙朱允文扫清障碍。
然而,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两场大案之所以能够牵连如此之广,归根到底还是离不开朱元璋的猜忌。
而这也暴露了朱元璋人性本恶论的价值观,其为朱元璋的成长经历和所处的位置,导致他必然会对所有人都产生防备的心理。
除了毒杀功臣之外,朱元璋算不算是一个明君呢?朱元璋当然是一个大大的明君。
其实,朱元璋真正牛叉的地方不光在于他人生的逆袭,更让人值得钦佩的是,他虽然没有读过很多书,但却靠一己之力,制定完善了大明朝的整个制度框架,并且将涵盖政治经济民生等等所有的内容导,这也暴进了大明律之中。
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国运其实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部律法。
因为大明律在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都能够起到约束和监管的作用,从而保证国家能够自行运转。
所以后世的嘉靖皇帝万历皇帝,即便几十年不上朝,各部官员严重缺边,百姓们的生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甚至于上明经济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在明面的制度换架之外,朱元璋为了保障皇权立于不败之地,还创设了一个律法,不能约束,只听命于皇帝一个人的组织特务机构,不管是锦衣卫还是后来的东厂西厂内刑场都是一脉相承,能用律法解决的,就用律法律法解决不了的,就用特务。
于是朝臣们在这双重的压制下,再也不是大明皇权的对手中,明一朝没有产生一个权臣。
不过,朱元璋虽然对待官员严苛到了不尽人情的地步,但是他对百姓却处处饱含仁爱之心。
因为知道饿肚子的滋味,所以朱元璋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看重农业生产的皇帝。
除了重视农商之外,朱元璋还在养老助残公共医疗等方面构建了一整套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还有那一套覆盖全国的民告官渠道体系。
大明朝百姓的诉求是可以直达天庭的整个大明朝的阶层构成大致可以分为皇室阶层官僚地主阶层和平民百姓阶层。
这三层与其他所有的朝代不同,大明朝的官僚地主是被打压和限制最为严重的。
这是因为朱元璋出身于平民,即便他做了皇帝内心深处,还是将自己置于广大平民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而官僚地主则被朱元璋本能的视为了敌人,于是,洪武一朝的国策,就成为了重点治国,重点治理。
朱元璋对待官僚地主是严苛的。但是对待百姓却是仁爱包容的,而民族政策方面体现的尤为深刻。
朱元璋建立大名以后,很多蒙古人和色目人主动更衣姓氏,想以此来消除与汉人的差异。
朱元璋特意为此下诏,告诉各族人民,大家都是大明子民,他会一视同婚为,要是有才能的,不管出身于哪个民族都可以参加科举入世为官。
朱元璋在对各民族一视同仁的同时,还鼓励他们保留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这是一种何等的自信和包容。
后世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满清统治者靠着武力进行民族压迫其心中的自卑和狭隘暴露无遗。
朱元璋还鼓励各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尤其是各民族之间的通婚,但这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专门强调要两厢情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世大清赤裸裸的民族隔离政策,明确规定,满汉不准通婚,为者要受到严惩,显而易见。
朱元璋鼓励民族融合的政策,才是化解民族矛盾的政解和良法。
在朱元璋开明的民族政策下,民族的根基打的非常牢固。不论是汉人,蒙古人,还是色牧人,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所有人都可以安心的尊活。
朱元璋对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明代思想家李直在续藏书中评价。
朱元璋说,我太祖高皇帝盖千万古之一地也。李直生活在明朝,他对朱元璋虽然有些刻意拔高,但应该也比较贴近。
当时的人对朱元璋的评价,朱元璋血肉饱满,爱憎分明,他的确猜忌铁血专制,但并不滥杀。
洪武四大案。中通印案和国桓案是为了整顿吏治杀的,都是贪官污吏和骄主列绅。
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杀的更是贪名勋贵和骄兵悍将滚滚人头落地。
但是百姓却没有丝毫的恐慌。因为他们知道朱元璋针对的并不是他们解读历史自身所处的立场,决定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站在大明勋贵和官僚地主的角度去看,朱元璋肯定会认为他兔死狗烹冷血无情。
于是认为朱元璋是暴君,是屠夫的观点就出现了。然而,如果站在平民百姓的立场去看,朱元璋又会发现朱元璋惩治权贵,主杀贪官,收拾地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所以认为朱元璋是明君是圣主的观点,也出现了。
其实我们不管如何评价,朱元璋可以多换位思考,或许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明太祖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