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也有失政_李世民酝酿推行复古分封制十多年_最终悬崖勒马

为什么李世民力推复古分封世袭制十多年,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呢?
自从登基以来,李世民用了四年多的时间,统一了天下攻顺了朝局,攻灭东突厥,实现了边疆的稳定。
到贞观五年。二后,李世民终于得以腾出手来推行他酝酿许久的复古分封制度。
为此,李世民先将五位皇帝和七位皇子封王来试探群臣的态度,分封宗室子立。
为王是李渊在建立大唐以后,为了让李家天下代代相传而采取的一致。
李世民虽然和李渊的执政思路不一样,但是,在如何保证江山永固一事上,两人的想法却初期的一致。
早在贞观元年八月,李世民就小范围内向大臣征求让大唐社稷永安的办法,最终萧羽的观点得到了李世民的大力赞同。
萧羽认为,夏商周因为实行分封世袭制,而国运长久,秦朝废除了分封制,结果二世而亡。
汉朝虽然延续了秦朝的郡县制度,但依旧分封刘姓王爷镇守边疆,于是才有了四百年的国运。
由此可见,只有实行分封制,才能够保证国作长久很明显。
从李世民赞同萧宇的观点可以看出来,分封制这个念头在他的心中由来已久,只是满朝文武都心知肚明,分封制已经被历史所淘汰。
李世民想要复古推行起来,恐怕难度极大。众人也就此达成了一个默契,只要李世民自己不提,谁也不会主动提及此事。
但如果李世民一旦提出来,那么就一起反对。所以李世民在贞观五年二月分封诸王的诏令一出,众臣就开始搜肠刮肚的用道理来说,服李世民放弃这个疯狂的想法。
魏征从国家财力军事部署的角度给李世民提醒,认为分封制度绝不可行。
李部侍郎。李百耀指出,国运长久与否,全在于天意规劝。
李世民应该顺应时事,不能和老天唱反调中书侍郎严世谷则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大概的意思就是分封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要采取汉武帝的推恩之法,以防止藩王做大。看到朝中绝大多数都是反对的声音。
李世民就将这件事情暂时搁置了起来。然而,让众人都没有想到,就在当年十一月,李世民又突然下诏任命黄室宗期以及巡规大臣为地方行政法官,并规定官职和爵位由他们的子孙代代相传,说白了李世民,这是退了一步,不再坚持分封诸王,而是改成由皇室宗亲以及巡规大臣世袭担任州县长官。
这其实等于是将分封的范围扩大化了恢复,成为了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制度。
这样的制度从根本上颠覆了自南北朝以来,门伐氏族阶层逐渐淡出政治舞台的历史趋势。
李世民虽然反对门伐氏族,但却相当于重新扶植的一批门法氏族。
因为在他这个世袭往替的制度框架下,朝廷各州的刺史长史司马和县令等职位会被某一个家族彻底把持寒门子弟将会再一次丧失上升通道,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科举制度将会逐渐失去存在的意义,而且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这样的制度就是取货之道。
春秋战国之乱,七王之乱,八王之乱,就是典型的例子。
更何况养尊出游的宗室和勋贵们,没有人愿意到贫瘠的地方去替李唐王朝看守门户。
然而,李世民并不了解宗室和勋贵们的真实想法。他一厢情愿的将自己的意图强加到他们的身上。
贞观。十一年六月,李世民下诏册封李元景等二十一王和长孙无忌等。
十四位勋贵大臣担任世袭王替的刺史议职。在李世民看来,他不惜分江列徒,让这些人和李家共享,万世富贵,这可是天大的兵典呀。
然而,宗室和巡贵们的反应却大大出乎了李世民的预料,他们非但没有对此感恩戴德甚至直接漠视了李世民的这道诏,令。
李世民发现他遭到了兄弟皇子和所有大臣的集体孤立和反对之后,君臣博弈了两年到贞观。
十三年二月,李世民终于按耐不住怒火下旨,催促得到分封的人前往地方就职。
然而,接下来的几天,反对的奏书,如同血片般飞到了李世民的御案之上,长孙无忌,甚至发动自己的儿媳,也就是李世民的嫡长女长乐公主去劝李世民回心转意。
作为女儿长乐公主,直截了当的对李世民说,朝中的大臣们,为了礼堂江山吃了无数苦头,正准备享福的时候,却要他们到外地去受苦,谁愿意去呀?
长乐公主的直白劝谏,让李世民终于明白了群臣的心思,最终在宗室和大臣们的一致声讨下,李世民被迫下旨废除了世袭刺史的诏令,至此,先后持续了十多年的分封制和世袭刺史一式终于作罢。
其实李世民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力推分封制度。因为他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从夏朝到隋朝哪个朝代存续的时间最长,这个答案不言而喻。
夏朝四百七十年,商朝六百五十年周朝七百七十年,汉朝四百三十年。
也就是说,实行分封制的朝代国作周长和分封制度不沾边的基本上亡国很快,这就是摆在眼前的事实。
除此之外,分封制还有个非常明显的优点,那就是权力制衡玩的最好。
比如,周朝把国土切成小块,几百年间,诸侯们都是在竞争中争打求生。
而周天子则稳坐钓鱼台,就算是到了周朝灭亡的时候,诸侯们也还在考虑究竟是灭掉周天子划算,还是兼并其他诸侯划算。
所以到最后反而是周朝比其他的绝大多数诸侯存活的都更长。
李世民一心要让唐朝国度长久自然会想要效仿复古分封制,只不过分封制的确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而李世民最英明的地方就是他善于纳谏,在关键时刻能够悬崖勒马,没有一意孤行的强推复古的分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