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大案之胡惟庸案_下_朱元璋屠戮功臣开端和案件隐藏的真相

朱元璋在总结元朝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时,他认为元朝的灭亡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皇室示弱,二是臣子势强。
朱元璋采取大封诸王,然后为诸王见藩,让他们作为皇权的外援来解决皇室示弱这个问题,而臣子势强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相权太大。
所以废掉丞相集中,皇权就是朱元璋一直在谋划的事情。
大明刚刚建立时,由于朱元璋也是第一次做皇帝,他并没有什么经验,所以只好暂时沿袭元朝的官制设中书省总揽政务,由左右丞相负责,下面再设六部具体执行相关业务。
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管丞相而丞相管百官用今天一个大家比较好理解比喻,那就是皇帝相当于一个公司的董事长,而丞相就是公司的总经理。
由于总经理统管公司的具体事务,所以他是有一定概率能够架空董事长的。
而这一点又是朱元璋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他既要当董事长,又要当总经理。
早在李善长做丞相时,朱元璋就想废掉这个岗位,只是当时被刘邦威给劝住了。
因为李善长功勋卓著在朝中威望极高。如果强行拿掉,很可能会引发朝军的动荡。
后来李善长治逝,朱元璋原本想选用阳线当丞相,然后再在适当的时候拿下洋线,一举废掉丞相制。
不过,由于洋县太过激进,他还没当上丞相,就被朱元璋提前干掉了。
朱元璋又选中了汪广洋,汪广洋虽然能力不强,但却是个明哲保身的高手,让朱元璋无处下手,只好将他贬出京城去了,于是终于轮到胡惟庸了,在朱元璋下的费象。
这盘大棋中,胡惟庸其实是第三枚棋子,他也是最合适的一枚棋子。
毕竟城乡制度传承了千百年,不是说废就能废掉的,否则会遭到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
因为一旦废掉了丞相制,也就等于断送了文人们的终极梦想。
所以朱元璋花了七年的时间将胡惟庸高高捧起,捧到了一个让人人都对胡惟庸不满的程度。
然后再重重摔下将胡惟庸或者说是丞相志,摔到一个万劫不复的境地。
七年时间里,胡惟庸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他在朝中变是朋党打击异己,独断专型,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因为假如这个时候处置,胡惟庸最多也就是处置他一个人而已,还动不了丞相制,终于胆大包天的胡惟庸开始策划谋,反而这给朱元璋送上了最好的理由和借口。
其实胡惟庸是不是真的会造反并不重要,因为只要他迈出了这一步,朱元璋飞下了这盘棋就可以收官了。
在冷眼旁观活鹰作死的这七年期间,朱元璋并没有闲着。
他从洪五九年开始就先着手对地方官制进行了改革,下令废除了行中书省的设置,将全国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和山西等十二行省都改做成宣布政史司管制。
全省政务设置提醒阿查司掌管地方司法由督指挥,使司统领地方军务,把原来行成的权利一分为三军政司法三权分立三司各司其职,互不干扰,直接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城司以下的行政机构也简化为了府县两级任命权,也归于皇帝实行议长负责制。
在完成地方改制以后,朱元璋终于对胡惟庸下手,洪武十三年在杀掉。
胡惟庸以后,朱元璋就顺势打出了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然后将原本中书省的利分给了六部,六部,尚书也随之升到了正二品,六部之间互不相扰,全都直接向皇帝负责。
此外,朱元璋为了更好的控制军权,又将劫持中外诸军事的大都督府,一分为五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混到战事,元帅则由皇帝亲自任命。
至此,朱元璋将全国军政大权集于一身。随后,朱元璋进一步扩充监察机构,扩大监察职权,于洪武十五年设置督察院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为三法司设立锦衣卫,进一步加强对天下臣民的监控,最终明代的官制。
经过朱元璋的全面改革,已经迥异于汉唐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政街独断一切权力归于皇帝,一人之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