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废立太子_三_李承乾和李泰相争_为什么最终是李治胜出

何干承基揭发太子李承乾谋反的尚书,让李世民心中如遭中击一个儿子刚刚造反被平定,另外一个儿子居然也正在谋划,怎么将自己拉下皇位?
李世民在悲愤交加之下,命长孙无忌房玄龄萧雨和李世纪等一干元老重臣会同大理寺中书省和门下省一同深入调查,彻底弄清事情的真相,很快调查结果出来了。
太子李承贤的确正在谋划造反逼宫,李世民心中顿时五味杂陈,翻江倒海,随之而来的就是浓浓的悲伤之情,毕竟血浓于水,该如何处理?
李承乾呢?李世民需要考虑一个万全之策,将这件事儿对朝军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李圣贤模仿案被揭发后,最高兴的人莫过于为王李太了。
因为从所有的迹象来看,李承贤一旦被废,那么李泰就是楚君之位的第一人选。
只不过李泰知道事情一天没有尘埃落定,一切就都还是未知之数。
于是,李太单独觐见,李世民展开了小心翼翼的试探,而父子两人也就此进行了一段充满玄机的对话。
李世民对李太说,除了太子之外,你也是朕的嫡子,你应该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李太听后则一头扎进了李世民的怀抱说道,今天就是我重生的日子,我死那天一定杀掉儿子传位给晋王。
李世民听后十分感动,转天,就将两人的谈话告诉了一帮心腹重臣。
李世民甚至激动的表示自己早就该下定决心立。李太为太子,然而褚遂良却一盆冷水当头浇下。
他问李世民是父子亲还是兄弟,更亲呢?一个连儿子都能够轻易杀掉的人,又怎么会有仁爱之心呢?
如果陛下一定要立魏王为太子,那么请先安置好晋王储遂良的表达虽然隐晦,但却实实在在的戳中了李世民的要害,让李世民的内心非常纠结。
因样。李太的心中也是忐忑不安。他虽然通过试探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但仍然觉得不够保险。
因为除了李建成和他之外的嫡子,还有晋王李治,年仅十五岁的李治性格用个字来概括就是宽仁效友。
他从出生以后,一直过得清淡,安逸,无欲无求。只不过李治的嫡子身份决定了他不可能置身事外。
李治可以不争不抢,但却无法阻止李泰把他当成竞争对手。
而面对这个比自己小九岁的亲弟弟李泰的表现过于强势,就此埋下了失败的祸根。
李泰亲自得到李治毫不顾忌的直接亮明底态,以知道李治和汉王李元昌关系亲密为要挟警告李治不要动争楚的念头。
李泰认为,经过自己这一番恐吓柔弱的李治肯定会被吓住。
的确,李治此后心中就一直惴惴不安,他非常害怕。
李元昌会牵连到自己。于是,整天愁眉不展,茶饭不死,以至于在李世民召见他时,也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李治的反常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
在李世民的一再追问下,李治将李泰的话告诉了李世民听李治说完,李世民惊呆了,他瞬间想到了隋炀的杨广当年是如何靠演戏夺得太子之位的。
随后,李世民召见了李承乾,他想听听这个即将远离政治纷争的儿子的心里话。
李承乾在痛苦悔过以后,对李世民说,他只是因为魏王的逼迫,所以才想谋求自保的办法,但却被人趁机教唆犯下大错。
如果立李太为太子,那么就正好落入了他的圈套。楚遂良的提醒李治的汇报和李承贤的心里话,让李世民对李太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可以轻松驾驭群臣的李世民没想到居然会被自己的儿子玩弄于股掌之间。
那么既然李太也不是合格的楚军人选。于是李世民就将目光放在了从未瞩目过的李治身上。
立李泰为太子,李承贤和李治怕是都不能保全。但立李治为太子。
李承贤和李泰肯定可以安然无忧。而且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开创贞观盛世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军臣融洽,通力协作。
他当然希望继任者也能够做到这一点,而李治恰恰在这方面很有优势,因为他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支持者长孙无忌。
随着元老重臣一个个的逝去,朝中威望较高,资历又老的就只剩下了长孙无忌房玄龄萧宇李世纪和储遂良等人,虽然长孙无忌,在贞观初年就主动辞去了宰相之位,但那只是一种明哲保身的策略。
多年以来,长孙无忌,一直都在暗中等待。他知道,只有等到李世民去世,自己才有可能出头,但前提是继承人,绝对不能是像李世民这样强势的人物。
如果李太当了皇帝长孙无忌,怕是会像当年的裴记一样,卷起铺盖卷,远离长安。
所以长孙无忌,就把所有的赌注全都压在了李治的身上。
而李世民对于这位同自己并肩斗多年的老战友,兼大舅哥也有着特殊的感情。
他一方面时刻提防着长孙无忌,另一方面也对长孙无忌,有着一种亏欠的心理。
李世民知道,一旦自己撒手西去帝国,除了要有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之外,还必须有一些德高望重才能俱家的贤臣来辅助。
而长孙无忌无疑就是最合适的人选。而长孙无忌的威望,必然可以带领群臣与新帝同力协作,继续书写贞观盛世的长歌。
李世民或许想过长孙无忌在未来,有可能会把持朝政独揽大权,但他绝不质疑,长孙无忌对大唐的忠心关系到帝国未来的稳定关系到自己和儿子们的人身安全。
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选择理智贞观。十七年四月初,六,李世民将李承贤废为庶人,西往黔州牵涉太子谋法案的其他人员李元昌被司令。
最近,侯军吉杜和等人斩首示众。至于魏王李泰则在北苑被软禁起来。
第二天,李世民正式下诏,册立李治为皇太子贞观一朝的楚魏之争就此尘埃落定。
而李治的意外胜出,再次验证了那句话,复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