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始亡于嘉靖_四_庚戌之变_朱厚熜偏执的对蒙政策造成的恶果

嘉靖皇帝朱厚熜和严嵩在富套之役中自毁长城援杀三边总治曾显的报应很快就来了。
那就是发生在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嘉靖二十九年六月,蒙古图摩特部首领安达汗率军南下侵犯大同大统总兵张达副总兵林春欲福身亡,宣大总督郭宗高因此被捕入狱。
而在富套之役中,大肆攻击曾显的甘肃总兵裘鸾则趁机贿赂,严嵩严世繁父子得到了宣大总兵印职。
八月,安达汗再次侵犯大同裘鸾不敢正面对敌,他用重金贿赂安达汗,请他放过大同移宾,侵犯别处。
安达汗在收受了大量财物以后,果然转道向东而去。八月十四日,安达汗率军沿朝河南下,绕过古北口,如入无人之境般的直入密云。
顺义盟军在密云和顺义大肆抢掠一番以后,于八月十七日杀到了北京城下。
时隔一百多年,大明王朝迎来了第二次北京保卫战。
只不过一百多年前的大明朝,有着于谦这样一批忠臣用臣。
所以最终少下一心将士用命,不仅击退了蒙古人,而且趁势追击,取得大胜。
而此时的大明朝中,却是严嵩当政,严嵩根本就不敢与安达汗率领的大军正面抗衡。
他向诸侯通进言蒙古人之所以南下,就是为了抢劫人口财货,只要他们抢够了,自然就会撤兵。
在严嵩这个保疆自去的海民政策的指导下,大明十多万秦王兵马被勒令不准出战,眼睁睁的看着蒙古人在北京城下肆无忌惮的烧杀抢掠,史称庚戌之变。
嘉靖朝中期以后,大明内忧外患内部白莲教不时作乱,外部则面临着南寇北虏的严重威胁。
南方地区倭寇肆虐,北方边境地区,甚与蒙古人一直兵戈不断而造成这一状况的罪魁祸首,正是嘉靖皇帝朱厚熜这一期先不谈倭寇。
嘉靖一朝之所以与蒙古的关系始终高度紧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朱户熜对蒙政策的短势和偏执。
其实,经过洪武和永乐年间不断用兵,蒙古人早就已经丧失了南下光复大元的实力。
因为蒙古人自从被朱元璋打出中原以后,经济就严重衰退,物资极度匮乏,就连生产生活必需品都无法实现自给自足,甚至连一口铁锅都造不出来。
蒙古人要想改变他们的备惨生活状况,唯一的出路就是和大明进行贸易。
对于蒙古人的状况,大明朝当然是心知肚明,于是就有选择的和蒙古各部落开展贸易活动,而这个选择的标准就是谁服软听话就和谁做点小生意。
大明将这种贸易行为称之为朝贡。为了限制蒙古的发展,大明对蒙古朝贡人数朝贡频率朝贡路线和商品种类都有着严格的限制。
说白了明盟之间的这套朝贡体系,就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贸易活动。
但即便如此,蒙古各部落仍旧对朝贡趋之若鹜。因为他们实在是穷的,没有办法了。
总体来说,明蒙朝贡体系建成以后,一直还算比较稳定的开展。
但是从红治十七年开始,明盟朝贡就出现了长时间的中断,到嘉靖二十年安达汗第一次派遣使者正式向大明请求恢复朝贡。
安达汗是个非常有个性的蒙古首领,他让使者向嘉靖皇帝朱厚熜转达的大体意思是,如果大明答应恢复朝贡,他就约束部下不去侵犯大明边境。
如果不答应,那么就率领旌旗南下劫掠。在等待朱厚熜答复的期间,安达汗还非常热情的邀请。
大明边将去他的部落把酒言欢,并且将之前抢来的东西悉数归还,以示成意。
然而,安达汗等到的却是朱厚熜的拒绝。第二年,安达汗再次派人前往大明,要求恢复朝贡,他这一次仍旧是软硬兼施的老套路。
而朱厚熜强硬的杀掉了蒙古使境。嘉靖二十五年,安达汗第三次提出通共使求朱厚熜再次拒绝,并继续杀掉使者。
同年七月,安达汗第四次发出请求。由于害怕再有使者被杀,所以安达汗这一次没有派人,而是寄信朱厚熜的反应依然还是拒绝。
嘉靖二十六年,安达汗进行了第五次尝试。他这次让大明编辑官员帮他传话姿态放的非常低,可以说是诚意满满。
他至于负责替安达汗传话的大明官员都被打动了。他在传话的同时,上书请求朱厚熜要慎重考圈。
然而,朱厚熜依旧拒绝恢复明蒙朝贡嘉靖二十八年安达汗第六次表达心意。
他这次采取的方式是将书信绑在箭上射到大明的军营之中。
这一次,安达汗是真的急了,他发狠说道,如果大明再不同意恢复朝贡,他就要在第二年秋天到大明国都北京去溜达一圈,朱厚熜毫不意外的,依旧是致止置之不理,而安达汗也果然言而有信。
嘉靖二十九年,蒙古人在百年之后再度兵临北京城下大明遭遇了庚戌之变。
在围城期间,安达汗派人进入北京城,告诉朱厚熜,只要恢复朝贡,他就立刻撤兵退走。
要是朱厚熜仍旧不答应,那么他以后就一年来一回北京大兵严禁之下,朱厚熜这次接受了徐阶的建议,终于同意和蒙古人开放马市北京之围也就此解除。
然而,只开放了不到一年的肆虐,朱厚熜,就找个借口,关闭了马市。
自此以后,中嘉靖一朝大明北方边界一直和蒙古人征战不断,朱厚熜,为什么宁愿和蒙古人打仗,也不愿意恢复朝贡呢?
朱学界对于其中的原因一直是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哪怕是只保持最低限度的互视。
朱靖熜的边患问题也能够缓解很多。然而,朱厚熜就是不愿意松口。
客观来说,嘉靖一朝北方边患的肆虐,很重要的原因,要归咎于朱厚熜偏执的对蒙政策,他拒绝蒙古朝,共致使明蒙之间的经济交流被彻底切断,进而双方不断爆发军事冲突而抵御蒙古消耗的大量钱粮,又进一步拖垮了大兵财政,削弱了大明国力,实在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