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留言,问我,国古代朝代更迭频繁,为什么新的朝代不总结吸取前朝的教训,从而避免改朝换代呢?
其实,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吸取前朝的经验和教训,并积极主动的采取措施来规避前朝亡国的原因。
比如上朝末年,纣王将最精锐的部队全都派出去开疆拓土,结果造成国都朝歌防守空虚被周武王姬发趁势偷袭,最终致使纣王自焚而亡,商朝就此终结。
而姬发建立周朝以后呢,就吸取了商朝灭亡的教训,实行分封制,把重兵都放在国都看家。
而至于开疆拓土的事儿,则交给了诸侯们去干了。一开始效果的确不错,结果几百年的时间过去了,诸侯慢慢做大,周天子困守一隅,逐渐成为了摆设,最终被轻松灭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以后,吸取了周朝灭亡的教训,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委派刘邦去开疆拓土管理地方。
秦始皇的这波操作确实消除了诸侯造反的威胁,但是农民起义爆发以后,新的问题出现了那些地方官员几乎是一打就响,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地方官都是打工人呀,谁给公司都一样干降,于是对帝国的忠诚,更没有与帝国共存亡的觉悟。
于是,刘邦在建立西汉以后,他仔细衡量分析了商周秦三朝灭亡的原因,最终决定还是要实行分封制。
只不过分封的诸侯不能是外人,只能是自家人。这样的话就算诸侯造反天下,也还是在刘氏的手中。
于是刘邦除掉了韩信英布等所有的异姓王,然后将儿子们封为了诸侯王,并立下规矩,非刘姓者不得封王。
按照刘邦的设想,刘氏江山可以千秋万代了。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性和野心。
西汉初年的诸侯权力很大,封地内军民政经一把抓,权力就会滋生欲望,而欲望就会滋生野心,于是出现了齐王之乱,把国家搞得一团糟。
到了汉武帝时期,他采取了三条措施,用推恩令这个千古阳谋来削弱周沪望的实力,消除周沪望的威胁,用独尊儒术来给大臣们洗脑,强化他们忠君爱国的思想,用子贵母死来,避免后宫干政的隐患。
这一切做完貌似皇权得到了强烈的保障,然而最终还是算漏了一股势力,那就是外戚,于是西汉亡于外戚王莽之手。
到了东汉,不管是诸侯官员还是外戚皇帝都信不过了,观察了一大圈,发现宫里面的宦官,这个群体没有什么威胁,于是就选择依赖宦官了。
结果没想到,这群没有卵的宦官,居然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家朝廷弄得乌烟瘴气,更是把天下搞得战火纷飞,支离破碎。
到了曹魏时期,曹丕打压宗室,结果世家大族崛起,司马氏篡了皇位司马氏吸取教训,走了刘邦的老路,结果又出了一个八王之乱。
南北朝时期,五湖入侵中原沦陷,各个少数民族政权,开始效仿汉族实施统治,最终还是便宜了。
外戚洋间。隋朝为了限制豪强,终于搞出来了。科举考试结果杨广自己把国家给作没了。
唐朝走了一条新路子,那就是靠不断对外扩张来转移国内矛盾。
结果,边军的势力太大,出现了节度,使这么个东西最终藩镇割据把唐朝弄得四分五裂,再次出现了五代十国这种超级大乱,世到了宋朝赵匡胤认真总结分析了前面所有朝代灭亡教训,于是,各种政策手段一起使用,通过科举取士,削弱世家大族严禁后宫宦官干政杯酒释兵权,解散地方武装若干强支手内需外重温义务,结果造成宋朝武力不堪一击,最终被外族入侵给灭掉了。
蒙古人建立元朝以后,觉得宋朝太文弱,太把读书人当回事了,高原上都是谁的拳头硬,就谁说了算。
于是乎,元朝的宰相比,皇帝还厉害,最终造成政策混乱,民怨沸腾,又被农民起义给推翻了明朝,吸取宋朝和袁绍的教训。
朱元璋刚一登基就定了一个亲王守边的国策,重点防御外族入侵,然后又把丞相给废了,将权力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后来,朱棣又把都城北迁来了一个天子守国门,结果明朝防住了外族入侵,但却后院失火,最终被农民军攻破了。
北京城大明皇帝也真正做到了君王死社稷满清,趁虚而入。
以后算是彻彻底底的吸取了历朝历代的教训,没有外戚专权,没有宦官干政,没有全身谋反,没有朝堂党争,没有军阀割据,没想到这个世界变了大清固步自封,西方降维打击几十万清军,愣是打不过人家几百个人国门被洋人用,大炮给轰开了大清,最终也被革命党给推翻了。
于是清朝又给我们增加了一条教训,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
所以黑格尔的那句话很有意思,我们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在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